TEIA logo

2010東北角珊瑚礁體檢成果

  • 作者 林育朱
  • 日期 2020.12.16
調查地點包含龍洞、野柳、番仔澳及鼻頭角四個地點。

底質組成部分,石珊瑚覆蓋率介於4-43%,龍洞深處最高,蕃仔澳深處最低,軟珊瑚覆蓋率介於0-30%之間,野柳深處最高,鼻頭角及蕃仔澳淺水處則沒有記錄到軟珊瑚。

依照活珊瑚(應珊瑚加上軟珊瑚)覆蓋率來評斷,東北角整體情況可區為兩群,分別是龍洞淺處、鼻頭角及蕃仔澳深處的覆蓋率都低於25%,為「劣等」,其他區域則是屬於「尚可」。
岩石底質在四個地點還是佔據了相當比例的組成,最低龍洞淺處的23%,最高則在野柳深水處及鼻頭角深水處記錄到47%的覆蓋率。

各點活珊瑚覆蓋率相差許多,可能原因為東北角珊瑚礁是不連續的分布,且底質組成相當不均勻。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龍洞淺處、鼻頭角水處及蕃仔澳都記錄到相當高覆蓋率的藻類,約在30-46%之間,顯示鄰近海域水體內有機營養鹽濃度可能有增高。

指標性魚類,各穿越線上多只發現小型魚類的蝶魚,族群密度大約在1-4 隻/每100 平方公尺;部份穿越線上還記錄到石鱸、笛鯛及老鼠斑等,但是數量卻相當稀少;大型魚種幾已絕跡。調查數據結果顯示東北角海域已受到嚴重過漁影響,導致魚類蹤跡稀少,即使有發現,個體也多以小個體為主,對於族群繁衍相當不利。

指標性無脊椎部分,高經濟價值性的物種都沒有發現,例如:食用海參及大法螺等;鉛筆海膽、馬糞海膽、龍蝦及硨磲貝僅零星發現且數量稀少;櫻花蝦在多數穿越線上都有發現;魔鬼海膽在各穿越線都有發現,且數量不少。數據結果顯示高經濟價值性無脊椎動物也已被採捕殆盡,而又發現為數不少的魔鬼海膽,顯示海域藻類覆蓋率可能有增高,因此導致以藻類為食的魔鬼海膽數量大增。

更多文章

2021 台灣珊瑚礁體檢成果報告
調查報告
2021 台灣珊瑚礁體檢成果報告
2022-11-04
2021 台灣珊瑚礁體檢成果報告  on Scribd
2022 墾丁合界 春季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...
調查報告
2022 墾丁合界 春季珊瑚礁體檢 成果報...
2022-09-27
墾丁合界珊瑚礁體檢於2016年底時由陽光潛水認養,因調查團隊多由固定志工組成,...
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 海洋生態紅綠燈示警
調查報告
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 海洋生態紅綠燈示警
2022-06-07
台灣環境資訊協會(以下簡稱環資)於今日(6/7)海洋日前夕,正式發表其自200...